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

最新资讯

海参养殖技术——浮游幼体的培育

海参养殖技术——浮游幼体的培育

(一)幼体选优与布池

受精卵发育到初期耳状幼体后,健壮、发育良好的幼体在静水中分布于池水表层,畸形、不健康或死亡胚体则多沉于池水底层,利用幼体这一特点,清除质量差、死亡的胚体和其它污物,让健康幼体在池内继续培养,即为幼体选优过程。

1、选优的方法

主要有虹吸法、拖网法和网箱浓缩法, 若受精卵布池密度不大(1个/ml以下),并且是用人工受精法受精,孵化水较洁净,且孵化率正常,也可不必将幼体选入它池。可先停止增氧使健康幼体上浮,将池底不健康幼体和死亡胚体以及污物吸净后,再静置半小时使健康幼体全部上浮,然后将下层池水放掉1/-2/3,再次加入新水后直接进入幼体培育阶段。

2、幼体培育密度

主要指初耳幼体布池时的密度,培育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幼体易出现生长缓慢,畸形个体增加的现象,培育4-5天后,常会出现幼体畸形、胃萎缩甚至溃烂的现象。当然,密度大小又不利于充分利用培育水体。多年的实践证明,培育密度掌握在0.5个/ml左右为好,到变态附着前,健康幼体密度有0.1-0.2个/ml就足够了。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密度越小,幼体发育越快,生长幅度越大,成活率和变态率越高。



(二)饵料投喂

当刺参幼体发育至初耳幼体时,消化道已经贯通,即可开始投饵。

1、饵料种类

1)单胞藻饵料

最适饵料:主要是角毛藻和盐藻。投喂这两种饵料的幼体生长发育迅速,成活率和变态率高。

适宜饵料:包括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等。这几种单胞藻生长繁殖的适度为14-18℃,与育苗前期水温相吻合,因此是刺参育苗前期和控温育苗期间耳状幼体的重要饵料来源,可单独投喂,但与角毛藻搭配投喂效果更好。

慎用饵料:主要是金藻类,如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等。此类饵料不宜长期单独投喂,但与盐藻、角毛藻搭配投喂效果很好。

不适饵料:除上述几个品种以外的其它常见单胞藻多为不适饵料,如扁藻、小球藻、微绿藻等,使用效果最差。

2)代用饵料

在人工育苗室中往往单胞藻饵料不足(亦可以先用EM6强生原液发酵培养),适当搭配代用饵料,同样可以取得好的育苗效果。目前常用的代用饵料主要有海洋红酵母、诱食水产酵母、鼠尾藻等大型海藻磨碎液等。

海洋红酵母个体小,一般3-6um,悬浮性强,不易下沉,有利于幼体摄食。耳状幼体摄食后,酵母细胞在胃内分布均匀,能随胃液的流动而不停地旋转,在胃与肠交界处,酵母细胞体轮廓不清,相互粘连成团,明显已被消化。喂单细胞辅以海洋红酵母,可加速幼体生长提高变态率。在育苗生产中,有的育苗场单纯投喂海洋红酵母有时也可获得较好的培育效果,而大多情况下单独投喂难以取得育苗成功,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海区或一海区的不同时段水中所含理化因子与天然饵料的丰度及种类的不同有关。

诱食水产酵母个体大小为5-10um,在增氧或搅池的情况下,能长时间悬浮于水体中,幼体易于捕食,并且消化、吸收也较快。

2、投饵量

不同发育阶段的幼体,对饵料的需求量不同,同一发育的幼体摄食不同品种饵料,投饵量也不完全相同。

投喂单胞藻饵料,初耳幼体每日投饵2-3次,日投饵量2万个细胞/ml;中耳幼体每日投饵3-4次,日投饵量2-3万个细胞/ml大耳幼体每日投饵4-6次,日投饵量2-3万个细胞/ml左右。

代用饵料的投喂量,根据与单胞藻量的搭配比例灵活掌握。一般日投喂量,诱食水产酵母3-5ml/m3水体。鼠尾藻磨碎液要预先处理,粉碎机粉碎后,用200筛绢过滤处理后,用EM6强生原液发酵、拌料投喂,日投喂量为2-4g/m3水体。

在生产上,投饵量可通过镜检幼体胃的饱满度和培育池水中的残饵量具体掌握。一般来说投饵前取样观察,幼体胃内有1/3-1/2空间有饵料,胃液色浓,胃形饱满,表明投饵量合适。若发现幼体胃内饵料量减少,胃液色淡,则表明饵料缺乏,需加大投饵量。或投饵前在10×10倍显微镜下观察培育水体单胞藻量,一个视野有1-3个饵料细胞,表明投饵量适宜,可维持原量,若水中基本见不到饵料,则说明投饵太少,反之则是投饵过多。

3、投饵注意事项

1)注意投饵质量

投饵前必须针对以下几方面的质量标准进行镜检,符合质量要求的饵料才能投喂。

饵料浓度 一般来说,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的密度要在200万个细胞/ml以上,角毛藻、盐藻的密度要达到100万个细胞/ml以上。日投喂藻液量一般不应超过培育水体的5%,因为藻液中存在对幼体有害的物质。

原生动物的污染情况 质量好的单胞藻饵料基本无原生动物或原生动物极少,在10×10倍显微镜下,一个视野面原生动物不超过3个。若原生动物污染严重,则表明饵料质量低劣,尽量不喂或少喂。

藻液新鲜度 新鲜饵料藻体生长正常、无沉淀、无结块、无老化藻体。若在水泥池正常情况下培养,从接种开始7-10天后仍未投喂的话,要加新水继续培养,以避免老化。长期放置的老化藻种,即使密度很大、无污染,也不宜使用,因为老化藻种往往有危害刺参幼体的生物毒素存在,大量投喂可导致耳状幼体烂胃。

2)注意饵料的营养搭配

多种饵料搭配好与投单一品种饵料。有实验表明,两种以上适宜饵料混合投喂比单纯投喂其中一种饵料出苗率提高20%以上。其中主要原因是多种饵料的混合投喂使单一饵料间的营养缺陷得以相互补充,更好的满足了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如参肥宝、海参多维、生长快乐、诱食水产酵母、免疫多糖、速长灵等。

3)注意投饵方法 以少投为宜,若一次投喂量过大尤其是不宜消化的饵料投喂量过大,极易引起幼虫胃萎缩、溃烂。



(三)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的目标,就是根据刺参幼体对各项理化因子的需求,采取适当措施,使水环境控制在适宜幼体生长发育的最佳水平。

1、换水

换水是改善水质的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

1)换水方法

目前换水起始时间和换水方法多种多样。大多在初耳幼体入池时,培育池先加水约1/2,幼体入池后前2-3天内,由于水质比较新鲜,投饵量与幼体代谢产物少,每天只添水不排水,逐渐加满池后再开始换水。也有的在初耳幼体入池后第二天即开始换水。还可以采用流水培育法,即从初耳幼体入池后,从培育池一端进水。从另一端排水。排水时通常用网箱、虑鼓和过滤棒等工具。

2)换水量

一般每日换水1-2次,前期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1/4-1/3,后期每次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1/2左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视水质状况适当增减。若投喂代用饵料较多易败坏水质,则应适当增加换水量。

2、增氧与搅池

在净水条件下幼体易长时间大量密集于水的表层,易造成局部水体水质条件恶化,导致幼体发育不良。因此通常采取增氧和搅池的方法,即可保持幼体在池内均匀分布,又补充了池水中氧的消耗。

按池底面积计一般每2-3m2布一个散气石,连续增氧,鼓起的气泡要细小,气泡石在80目以上,使水面呈微波状即可。忌增氧量过大,否则易冲起池底沉积的污物,败坏水质,还能使幼体上下剧烈滚动,造成损伤。同时,气量过大,幼体还容易吞食气泡,发生气泡病,造成幼体死亡。

若培育水体不大或幼虫密度较小,也可不增氧,采取搅池的方法。一般每0.5个小时搅池一次,用搅耙在池水的中、上层轻轻搅动,使幼体分布趋向均匀。也可搅池和增氧相结合进行。

3、吸底和倒池

幼体新陈代谢产生的排泄物、老化沉积的残饵、死亡幼体残骸、海水中悬浮物质的沉积以及培育池中繁生的原生动物、底栖生物等,长时间大量沉积很容易败坏水质、孳生细菌。一般采取吸底和倒池的方法清除,还可以用硝氨速净、 底速安进行处理,节省吸底和倒池的次数和时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