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

最新资讯

池塘水质调控的多种途径

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质养殖生产的发展,养殖水体的水质变化频率的加快,造成池塘水质富营养化,再加上现今池水污染源的增多,水质管理比过去更为重要,水质的好坏与养殖产量、病害和经济效益关系十分密切。水质管理要采取综合管理,使水质条件满足水产养殖对象的要求。

一、池塘进排水时机选择

池塘进排水是改善水质条件的必要措施,经常进排水可以增加池内的氧气供应,及时排走代谢毒物,还可以补充池内小型饵料生物和控制池内单胞藻类的密度。高温季节进排水还可以有效地改善底质条件和降低水温。其换水量可根据生长个体的不同生长阶段、水温及天气情况、个体的活动情况和水质状况来确定。掌握好进排水时间是进排水的要领。一是白天少换、晚上多换;二是天晴少换、天阴多换;三是有风少换、无风多换;四是大池少换、小池多换;五是池内生物量过高多换、否则少换;六是水色过浓透明度低于20厘米多换;七是进换水时,要先排后灌,排底层水,灌上层水。

二、池塘水质调控途径

1.使用增氧机。

增加水体溶氧,加大水体循环。主要方法是在晴天有太阳的午后使用增氧机1小时~2小时,其作用是使池水形成上下对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散逸水中氨氮与有毒气体,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

2.定期换水。

定期放出或抽出底层20厘米~30厘米污染水,注入新鲜水。作用是排除被污染的有毒有害水体,降低池塘污染因子,减轻水体压力。

3.泼洒增氧剂。

增氧剂对水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为水体有机物的分解提供足够的溶解氧;二是增加水体钙离子,稳定水体酸碱度;三是降低氨氮含量,去除水中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四是可达到杀死致病菌,沉淀水体悬浮物的作用。

底氧99采用先进的缓释技术和特殊配方,使氧气可以在池底缓慢释放,增氧效果长达100个小时以上。成本低,放氧时间长久且持续,省时省事又省力。速解灵”为新型表面活性剂类水体增氧剂,是鱼虾蟹浮头、偷死、游塘的强效急救剂,在环境突变后或因溶解氧下降而引起的缺氧及强应激反应,用本品有特效;同时本品也有优异的解毒功能。

4.接种光合细菌、硅藻绿藻、水草。

光和细菌具有固氮作用祛除水体中的小分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降低池塘有机物的积累以净化水质,并能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光合细菌能显著抑制某些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达到以菌治菌的目的。PSB-光合菌王创新性的将高浓缩PSB-光合细菌和蓝藻抑制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培养有益藻类、稳定良好水色、调节水质的同时,可以有效预防、抑制蓝藻等有害藻类的生长繁殖。

硅藻、绿藻等养殖动物良好的天然适口饵料,以硅藻、绿藻为主的水体,水色稳定,营养丰富氨基肥肽、酵素硅藻旺”为有机肽肥,富含藻类生长营养基质和经过发酵后产生的可以促进藻类生长的氨基酸小肽,既有长效、营养全面均衡的特点,又不污染水质,肥水、调水效果好。使用“氨基肥肽+丰藻碧水安”“酵素硅藻旺+碧水硅藻旺”培养出的水色稳定持久、营养丰富而均衡。

水草能有效地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以及人工合成的有害物质,因此常常成为净化水质的手段之一。在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中常应用收获水草法移去水体中一部分氮、磷,以减轻富营养程度。水草也是河蟹、小龙虾等养殖动物栖息、避敌、退壳的场所。但在主养滤食性鱼的池塘中不宜引入水草,以免鱼类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下降而减产。护草生态宝”富含经生物发酵产生的浓缩氨基酸精华液、小肽、水草修复因子和植物激活剂,降解水体中有毒物质,促进水草生根及茎秆粗壮,使养殖动物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水草乐”可控制水草竖向疯长,使水草茎叶粗壮、根系发达,抗倒伏,防止水草老化。

5.混养鱼类。

鲤、鲫是杂食性底栖鱼类,它们在池底的活动会使底泥中的营养盐回到水体中参加物质循环,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鲤不利于水草的生长,并且使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丰度大幅度降低,但能提高藻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混养鲤、鲫有利于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放养滤食性鱼类对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水质状况也会有较大影响。鱼类对浮游植物的大量摄食并不能使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降低,这是因为更小型的藻类得以增殖,而鱼类对浮游植物摄食则会减轻浮游植物所承受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因而上升,鱼产力也会得到提高。另外,滤食性鱼类对大型浮游植物的滤食使得其水域初级生产力不会升得过高。可见滤食性鱼类对保持浮游植物多样性和维持池塘生态系的稳定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放养不同的鱼类对水质会有不同的影响,根据鱼类各自的生活习性适当混养,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养殖格局,有利于充分利用养殖空间,提高鱼产力,更有利于维护鱼池生态系的稳定。

(文章来源:中国渔业报)


展开